梧桐书院,位于福建省政和县澄源乡上洋村,是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银青光禄大夫、政和五大开拓者之一许延二创建。书院从唐、宋、元、明、清历朝以来都进行多次修葺和扩建。一千多年来,梧桐书院发挥了传统论道、养心修性、民风教化的重要作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人士子和乡绅乡贤。直至20世纪50年代,书院依然是附近地区活跃的学校。1937年,书院改为澄源乡国民中心小学,1942年校迁至澄源洋头庵。1958年,梧桐书院被彻底毁坏,屋瓦和木材被拆除他用,书院成了一片废墟,原址只剩下一口古井和一堵残垣断壁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2017年9月,政和县梧桐书院在原旧址重建,2023年3月主体工程基本竣工。书院占地面积300亩,建筑占地面积3012平方米,主要有智仁堂、德宣厅、慈爱厅、博雅厅、状元楼、延二公祠、牌坊、门楼等建筑。书院的建筑群坐落于环形的山谷之中,南低北高,依山傍水,视野开阔,环境清幽,规模恢宏;采用仿古中式江南风格建筑,主体建筑呈中轴对称布局,南北向形成主轴,东西向形成辅轴;体现儒学文化,庄严肃穆,凝重高雅,宁静祥和,古色古香。 走进梧桐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壮观的品字型的石牌坊,正面为“梧桐书院”四个隶体大字,背面为“国运遐昌”四个隶体大字。牌坊正门两侧的立柱题写两副书法楹联,正对写道“乡梦重燃中国梦,学风再振大唐风”;副对写道“梧桐栖凤春光秀,庠序培才奎斗辉”。楹联书法苍劲有力,神采飞扬。穿过牌坊进入书院广场,沿广场北石阶拾级而上,呈现在眼前的是书院门楼,门楼一层高,前为庭院。越过门楼,登上登云桥,走过泮池,看到的是书院标志性建筑智仁堂。智仁堂乃讲学之所,是学子读书学习的地方。其右侧是聚状元楼,是学习住宿生活的场所。经过智仁堂,往北台阶而上就到了宽敞的雅院,其东西侧分别是慈爱厅和博雅厅。慈爱厅为研学之所,博雅厅及藏书之所。沿着雅苑往北,穿过院门,绕过书院遗址,站在院前广场中央,呈现在面前的是庄重的延二公祠。延二公祠内挂有御赐匾额“圣允和羹”,是书院的祭祀场所,主要是祭祀书院创办人许延二公。延二公祠左侧,有廨院遗址和梧桐入闽始祖延二公及梁夫人墓冢。再往左侧走几十米就是“廨院坑”,此处有北苑贡茶清平焙遗址和异品亭,亭后有片高大壮硕的千年古茶树,依然老树发新芽。 梧桐书院依据自然地形,由南至北贯穿主轴且依次抬高地势,形成四进制院落;辅轴与主轴垂直,形成二进制院落。整个书院的建筑群沿轴线布置,形成合院式建筑,各建筑通过庭院连廊相互连通,形成步移景异的视觉。书院建筑吸收了民间建筑的特点,有朴实自然之美,含“善美同意”之义;书院的外观清水白墙,灰白相间,虚实对比,格外清新明快;重檐歇山顶,建筑外廊、游园亭子、牌坊、屋脊吻兽等均显露其内部构架特点,素雅大方。优游书院,躬行践履,移步观景,祭祀行礼,体现了“礼”“乐”“仁”的儒家思想,是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书院建造者许延二,字德勋,号次官,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生于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是政和澄源许氏入闽始祖。 许延二于梧桐肇基繁衍为南里梧桐上洋(今澄源乡上洋村)。隔着南山岗,兄弟比邻而居。作为政和五大开拓者之一的许延二与其兄叶延一携带家眷仆从32姓70余众归隐政和,这是一次人口的迁徙,更是一场中原文化的渗透和文明的传播。兄弟俩拓桑田,办农庄、建庙宇、创书院,给闽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许氏十分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于唐咸通二年(861)在上洋村东兴办梧桐书院以教育子弟学习儒家典籍,崇学向善,做有学问的正直人。早期的梧桐书院,仅是许氏子弟诵读经书的私塾场所和许延二读书藏书之处。但因求学者众,不久就逐渐衍变成为一所民办书院。许氏后人不仅聘请饱学之士到书院任教,而且置办学田,对外招收学子,澄源其他各姓氏家族也都捐钱粮和田地资助书院,并将子弟送入书院就读。渐渐地,梧桐书院的教学日趋完善,学子也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 重建的梧桐书院坐落在政和县澄源乡上洋村东,距离村子只有几百米的廨院坑,现在人们叫此地为“书院坑”。书院背靠一座小山,面向政和中部最高峰、海拔1466.3米的南山岗。背靠的小山叫钟山,似乎在无时无刻提醒着学子们:一寸光阴一寸金。相传,古时书院东面背靠的这座钟山建有钟山亭,而书院面向的西面小山岗上则有一座向书亭,南面通往澄源的路上还建有一座云山亭。如今,云山亭尚在,另两座亭台已化在岁月的书声里。书院的山脚有条弯曲的小河,终年清水流淌,名曰“南溪”,南溪边有块方石,人们谓之“官印”,官印石旁边则是一鉴方塘,终年流水潺潺,谓之“墨丘”,也有人称“美人照镜”。 一千多年来,梧桐书院培育了无数政邑儿女,延续着梧桐文脉?!案性耘嗟す鹂停巳擞新吠阁腹?,澄源人求学尚学蔚然成风。如今,上洋村是远近闻名的“教师村”,小小的一个村子从事教师职业者竟有两百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