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城管队员用铲子铲除沿街商户玻璃门上红字招牌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围观”,当地城管称“理解理解我们 创文办要检查”;无独有偶,陕西省汉中市创文志愿者连夜铲掉饭店的红字广告,也声称是因为创文需要。如此扰民、损民的荒诞行为着实让人愤慨,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真是创文的要求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来看,没有任何一条测评指标要求创建城市铲除商户贴在门上的宣传招牌。相反,中央文明办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坚持创建为民、利民、惠民,不给群众添堵、添乱。事实上,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城市多达数百个,参与创建省级以下文明城市的数量更是成百上千,而出现“铲商户门窗红字招牌”的却仅是个别地方。足见,伊美区和汉中市这波“惊人操作”只是地方行为,是歪嘴的和尚念错了创文的“真经”。 那么,这“真经”是怎么念错的?谁又是那歪嘴的和尚?个中缘由因“城”而异,唯有倒查、细查方能知晓。但不可否认的是,传播扭曲效应或许也是导致“真经”变“假经”的一个重要因素?;谎灾馄捞逑岛筒僮鞅曜即又醒氪サ降胤皆俚礁鞔唇ú棵?,传播链条越长越容易失真。因此,创建文明城市的测评体系和标准要尽可能缩短传播链条,中央要加强对创建城市的培训,让体系和标准阳光化;各地要加强创建队伍力量,提升创建人员素质,吃透测评体系精神、吃准测评指标要求,不可一知半解,盲目层层加码。 舆情即监督。监督不可怕,可怕的是知“舆”而不改。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情高涨,有关创文的舆情也屡屡登上热搜。这些舆情的出现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群众对创建文明城市的知晓率低、参与度不高,市民不懂创建知识、不参与文明创建,遑论理解、支持、满意创文;二是测评体系标准高、实地考察要求严,间接导致各地层层加码,泛化创文边界,基层干部错把突击迎检当做制胜法宝,对于“摆形式”“乱作为”的创建,群众看在眼里、烦在心里,当然选择用脚投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深入调查研究,全国及各地测评体系正在优化调整,测评方法亦在不断改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理念将进一步强化、固化,并最终体现在创建的各个环节、各个角落。 创建文明城市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各地要努力通过创文,让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管理更有温度、市民素质日益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对于任何打着“创文”旗号,行扰民、损民之实的城市、单位或个人,相关部门必须予以相应惩戒,让创文行驶在“规范”的轨道,回归到精神文明创建的价值本位。(中共南平市委文明办 吴利武) |